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字音韵学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并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之学。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在“五四”时期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玄同在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包括:
文字改革:
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废除汉字,并提出用国语(即现代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音韵学研究:
他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文字学音篇》等多篇论文,对古代音韵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教育贡献:
钱玄同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多年,培养了许多学生,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运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他通过撰写文章、编辑杂志等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活动:
钱玄同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等,展现了其广泛的社会影响。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享年52岁。他的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语言的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