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他们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但是,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断箭的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终于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拔出宝箭,结果发现是一只断箭。
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坍塌,从此一蹶不振。
海伦·凯特的学习之路
海伦·凯特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
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由于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
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苏洵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成为了文学大家。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一个夏夜,车胤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用这些虫子发出的光来照明读书。
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老人扔鞋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
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立志并付诸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无论是通过创新的方法、坚定的意志,还是克服巨大的困难,成功者总是那些敢于面对挑战并持之以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