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简称NICH)是指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些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
截至2021年,国务院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0个类别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
民间文学类:
167项,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传统音乐类:
189项,包括各种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
传统舞蹈类:
144项,如舞龙、舞狮、扇子舞等。
传统戏剧类:
171项,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
曲艺类:
145项,如相声、评书、快板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109项,如太极拳、摔跤、杂技等。
传统美术类:
139项,如绘画、雕塑、剪纸等。
传统技艺类:
287项,如陶瓷制作、刺绣、扎染等。
传统医药类:
23项,如中医、针灸、中药等。
民俗类:
183项,包括各种地方习俗、婚丧嫁娶等。
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如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等。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和谐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立法、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