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作风漂浮:
一些同志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信心,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有些同志消极怠政,不敢深入企业接触企业家,只会用会议、文件、表态代替行动,导致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实处,企业的困难问题得不到解决,营商环境得不到优化。
担当意识不足:
一些部门领导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雷池越不得、奶酪动不得”的观念,阻碍了简政放权的实施。部门派驻窗口人员不符合规定,还存在轮岗、顶岗现象,影响了窗口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树立担当意识,积极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投资。
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在营商环境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做法还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
主动服务意识弱:
行政窗口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态度冷硬,只回答是或者不是,不愿意主动耐心解释政策工作,不一次性告知和发放完材料,服务意识弱。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没有好处费不办事心理行为,通过手中的权力高高在上谋私利,作为人民公仆,服务意识淡薄。
业务掌握能力不扎实: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一些行政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对审批政策把握不准,解释不清,个别工作人员学习政策文件学得好,讲起来也讲得头头是道,但运用到实际中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各部门之间关门做事,不共享政策信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办理业务时承接不畅,审批程序不规范,无法实现办理业务“最多跑一次”。
政策宣传不到位:
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存在政策信息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对新的政策理解不到位,甚至不知道有这些惠企政策,造成企业错失惠策福利。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有的投资项目存在材料不规范、缺少,导致不能及时申请惠企福利,以至于企业明明知道这些晦气福利政策,却无法申请得到,无法受益。
假的优化:
许多地方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工作,因此在营商环境指标评估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会虚假地报告数据,夸大优化成果,以此来提高政绩和政治形象。这些假的优化会对企业和社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和企业的信任度。
偏颇的优化:
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会更加重视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注和支持不足。这种偏颇的优化会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限制它们的发展。
借机招嫖:
在营商环境优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贪图政治利益,借机向企业“招嫖”。这种行为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和诚信的损失,也乱纪等行为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一些部门服务质量还不够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服务流程复杂繁琐,让企业需要的服务效率变低,甚至会因为此耗费大量成本。这些问题也会成为阻碍营商环境优化的障碍。
出台政策缺乏针对性:
一些地方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时,仅仅是为了参与竞争而制定,而没有针对市场主体需求有的放矢,政策制定后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问题。
政策宣传不到位:
一些地方出台的好政策,往往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普及率低的问题。政策宣传不到位,很难让广大市场主体知晓、了解和使用相应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
综上所述,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担当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业务能力和政策宣传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