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理论。以下是对这一规律的详细阐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社会综合结构,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通过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维护其经济基础,并对其进行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其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程度。
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动态的矛盾关系,上层建筑的价值率围绕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上下波动。
当上层建筑的价值率高于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时,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并扩展其存在规模;反之,当上层建筑的价值率低于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时,上层建筑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并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与变革
上层建筑必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或变革,以保持其与经济基础的适应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会出现局部性矛盾,需要通过改革或革命来解决。
社会形态更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在社会形态的上升发展阶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而在社会形态的衰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变得尖锐,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根本改变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经济基础而产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和克服,而不需要根本改变社会制度。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与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