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的史前时代。最初,早期人类没有文字,信息的传递依赖于口头交流和图像表达。古代的壁画、岩刻等图像符号,可以视作早期文字的雏形。它们虽然没有固定的语法或规则,但却是人类为了表达思想和记录信息而采取的原始手段。
在文字发明之前,曾先后有过结绳为约、堆石记事和刻木为契的传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文字的出现突破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苏美尔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兰文和中国汉文等。文字来源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后来,又由图画文字逐渐变成书写文字。书写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系统考察,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而文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
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开端,同时,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也使汉字本身蕴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