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贷款是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的规定,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根据贷款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信用贷款和再贴现两种。信用贷款是指人民银行根据金融机构资金头寸情况,以其信用为保证发放的贷款。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2条和第27条的规定,信用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包括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中国,再贷款即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
再贷款是一种带有较强计划性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行政性和被动性。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例如,当中央银行要收缩银根实行紧缩政策时,它可以提高再贷款利率,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利率时,则表示在中央银行看来通货膨胀已经缓和,这样就会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作用。
再贷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调节基础货币总量:
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和投放量,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应量。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再贷款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支持金融体制改革:
再贷款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可以配合金融体制改革,维护国家信誉。
影响市场利率:
再贷款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再贷款与再贴现不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的业务,而再贷款则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