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时间:2025-03-09 07:14:36 手机游戏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引起的气传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病害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病斑连片,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褪绿、变黄、卷曲枯死,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早衰,产量和品质下降。

为害症状

初期在茎基部出现白色粉状物,叶片出现白霉层。

后期霉斑中心出现黑点,严重时侵染到穗部,影响灌浆籽粒。

发病原因

温湿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最适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70%。

连阴雨天、氮肥过多、植株过密、通风不良等条件都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控制氮肥使用量,增加磷钾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在播种时进行拌种或包衣,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酮、烯唑醇等。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也可混配使用醚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

推荐用药

播种时:30%醚菌酯30-50毫升,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40%醚菌·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

春季发病初期:30%醚菌酯30-50毫升,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40%醚菌·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

病情严重时的复配用药

可以选择醚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与白粉病常用农药如戊唑醇、氟环唑等混配使用,效果更好。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落叶,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源,病残体可通过深翻或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轮作休闲

合理制定轮作休闲措施,避免连作造成病害的积累,减轻病害压力。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