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材料
陶器:以粘土为主要原材料,包括各种矿物粘土,成分多样,颜色因含铁量的不同而变化,如红色、褐色或灰色。
瓷器:主要使用高岭土作为原料,高岭土含氧化铝较高,质地细腻且坚硬,通常为白色。
烧制温度
陶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700—1000℃之间,由于温度较低,陶器的内部结构较为疏松,气孔率较高,吸水率也较高。
瓷器:烧成温度较高,通常在1200℃以上,甚至高达1400℃左右,高温使得瓷器内部结构紧密,气孔率低,吸水率小,敲击时声音清脆。
质地和外观
陶器:质地较为粗糙,色彩单一,有的甚至带有杂色和褐色的斑点,表面不透明。
瓷器:质地细腻,色彩鲜艳且通常更加透亮,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性。
坚硬程度
陶器:由于烧制温度低,胎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硬度高,表面光滑,用一般钢刀难以划出沟痕。
釉料
陶器:可以施釉也可以不施釉,釉料熔融的温度相对较低。有的陶器在较低温度下即可熔融。
瓷器:釉料熔融温度较高,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以在低温下二次烧成。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概念
陶器:是用黏土经过成型、干燥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而成的物品,可以是实用的器皿或是艺术品。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为原料,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物品,外表施有釉或彩绘。
总结:
陶器和瓷器在原材料、烧制温度、质地和外观、坚硬程度、釉料及概念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区别。瓷器以其高档优雅、细腻透明等特点,成为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和受喜爱的陶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