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因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不完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就业率和改善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他主张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来增加总需求,同时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稳定经济。
总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在经济衰退期间,总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指出,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所倚重的自由放任模式,最终必然会引发有效需求的短缺问题。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三个关键的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消费需求和资本品需求的疲软,进而引发失业现象加剧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混合经济模式:
凯恩斯主义主张,现代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融合了私人经济、政府经济以及两者混合形态的经济结构。它强调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双管齐下,在保障市场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力求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
对自由放任的批判: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来刺激总需求,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