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然而,除了这56个民族之外,还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以下是一些已知的未识别民族:
摩梭人:
主要居住在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木里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
八甲人:
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约有1500人。八甲人自称“八甲”,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他们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节日或结婚时穿,平时穿便装,男子则已改穿便装。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菜族人:
分布在贵州山区一带,约有170人。他们通用汉语,身份证多填成汉族。活动区域,也是菜族的聚居地区。有专家推测菜族为古人类的后代。贵州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菜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多数地区的菜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菜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僜人:
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民主改革后,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蔡家人:
也被称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也是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彝良、镇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古时和其他民族并称为西南九夷蛮。蔡家人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各地临居的民族对蔡族都有相应的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men31ni33),本地官话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依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
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大约10000人,说艾努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艾努人是中国新疆的一个民族,属于中国未识别民族的一支,现暂时被定成维吾尔族。不过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人称他们为“阿布达利人”(Abdal),带有贬义。艾努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车、疏勒和英吉沙等县,人口据估计约10000人。他们与外界交际时讲维吾尔语,对内则使用艾努语,外族较难理解。艾努人的起源仍有争议。
克里雅人:
归为维吾尔族,大约1300人,克里雅人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另有一说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克里雅河尾闾上,被政府划归为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有渊源。
托茂人:
中国蒙古族地区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