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一词从褒义词逐渐转变为贬义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部分公知受西方影响,主张全盘西化
某些常在媒体上发声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影响,不研究中国国情,主张全盘西化,这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既得利益群体维护现有体制,打压异己
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竭力维护现有体制和机制,反对深化改革,并利用其优势地位打压异己和异见,刻意抹黑公共知识分子。
普罗大众认知水平较低,误解与攻击
普罗大众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呼吁和批评往往不领情,甚至进行群起而攻之的网络暴力。
部分公知缺乏底线和正义立场
一些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随意发表自以为是的言论,为了某种目的去引导舆论,被批评为“没有底线”和“正义立场”。
舆论生态失衡,社会向民粹滑落
“公知”的受压反映了舆论生态的严重失衡,社会有向民粹滑落的倾向,而民粹与科学、文明、理性是完全背离的。
部分公知被标签化为“恨国党”、“汉奸”
在网络环境中,公知甚至被贴上了“恨国党”、“汉奸”、“卖国贼”等贬义标签,这些标签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公知的负面印象。
综上所述,“公知”一词的贬义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部分公知的行为、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大众认知水平的局限、舆论生态的失衡以及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信任度和尊重度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