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是 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和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梁启超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884年,12岁的梁启超参加广州府院试,中秀才;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名列第八。1890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能中进士。回粤路经上海时,他购买了《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同年8月,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后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后主笔于《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积极参与变法活动,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之一。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并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民主、科学、立宪等思想。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17年,随段祺瑞内阁辞职,结束从政生涯,之后担任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
梁启超在学术研究上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一千余万字。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6岁。他去世后,他的亲友将其著作编集为《饮冰室合集》,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