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221年至222年,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起因
夷陵之战的起因主要有两个:
关羽失荆州:
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趁关羽攻打曹魏樊城之际,袭取了荆州,并将关羽擒杀。这对刘备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荆州是刘备的发展基地,失去了荆州,刘备的势力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蜀地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和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战争经过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刘备起兵伐吴。蜀汉名将张飞原本准备从阆中发兵到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尽管如此,蜀汉的攻势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水路并进,十分迅猛。先头部队吴班、冯习攻破了驻扎在巫县的敌军。
相持阶段:
刘备大军抵达夷陵地区,与东吴军队相持了七八个月。在这期间,东吴都督陆逊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等待时机反击。
决战阶段:
公元222年,陆逊率领东吴军队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刘备大败,撤退至白帝城,黄权投降曹魏。
战争结果
夷陵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蜀军失败告终。这场战役导致蜀汉与东吴的关系破裂,对蜀汉政权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蜀汉从此彻底退出了荆州舞台,也断送了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后续影响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掌政,派使臣去东吴,恢复吴蜀联盟。这次联盟为蜀国开发西南、吴国开发江南创造了有利时机,并使三国鼎立维持了40多年。
总结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不仅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这场战役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蜀汉的势力被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