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收录在《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一段难忘经历,并借此对封建教育制度和家长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主题思想
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经历。通过这一情节,鲁迅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揭露了它们对儿童身心的巨大伤害。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心理描写:
鲁迅通过对“我”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如“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在被迫背诵古文时的无奈和厌烦。
景物描写: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形象地描绘了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
文化内涵
五猖会的名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五”代表五行理论,“猖会”则意味着狂妄、放浪不羁,符合剑术的独特气质。文章通过对五猖会剑法技艺的描述,展现了其高超的剑法和神秘感,体现了剑客的独立自主和不受拘束的精神追求。
社会意义
鲁迅通过《五猖会》这一载体,巧妙地将民间信仰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揭示了封建迷信现象,抨击了北洋军阀及其走狗鼓吹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丑恶行径。
结语
《五猖会》不仅是一篇描绘童年回忆的佳作,更是一篇充满战斗性的批判文章。鲁迅通过对封建教育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儿童天性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篇文章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