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桃符。桃符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当时人们相信桃木具有驱邪的作用,因此会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的名字或画上他们的画像,悬挂于门上以驱邪避灾。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的文字逐渐由神名演变为吉祥语或诗句,这便是对联的雏形。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第一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早在先秦、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对偶句便已开始萌芽,而到了东汉,辞赋中的骈偶风格逐渐兴起,至南北朝时更是盛行。唐代,对偶和对仗的技巧被广泛应用,律诗中的对仗工整更是推动了对联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桃符,桃符上的文字逐渐演变为吉祥语或诗句,最终形成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在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