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主要是为了强调宾语或者满足句子的特定韵律和结构需求。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当否定句中有代词作为宾语时,这个代词通常要前置。例如: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中的“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中的“不余欺”应理解为“不欺余”。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通常要前置。例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用“之”或“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会使用“之”或“是”作为标志将宾语提前。例如: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在陈述句中,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中的“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余是以记之。”(《师说》)中的“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
有时候陈述句中的方位词或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也需要前置。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在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时,识别并正确理解这些句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