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解说词深入描绘了中国人对食物和时节的深厚情感以及独特的生存智慧。以下是部分经典解说词:
《时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集告诉我们时节的重要性,根据季节更替、时间的变化来获得食物是中国人的一贯做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后,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一年里安排了24个节气,来指导农事。播种南瓜、丝瓜、等待萌发成芽;四月蝴蝶化茧、砍取枝条、给山药搭好支架;五月,燕子筑巢、准备秧苗、菜园等待施肥;夏种之后,玉米成熟,丝瓜、南瓜可以收获;待到九、十月,播种藠头,静待来年开春生长,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中国农民用祖先的经验,获得丰沛的回报。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了各种野菜。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
《脚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千百年来,食物就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心传》
"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又到了采挖蕨根的时候了。欧洲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烘焙而成。莽山瑶族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淀粉,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邓开风的祖辈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被称为过山瑶。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成为了过冬主食。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有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相逢》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花椒和辣椒的香艳相逢,不仅是味蕾和神经之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也是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越洋聚首,两种奇妙的香料,携手闯荡江湖,不仅塑造了重庆火热的盛夏味道,也让麻辣火锅染红大半个中国。食物和人心,此刻正为团圆而凝聚。农场的沙土路,已经被整洁的马路取代,久别重逢,第二故乡在时间的作用下,催生着无数变化。"
《脚步》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