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唐虞世南全诗意思

时间:2025-02-14 15:18:23 单机游戏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托物寓意,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和声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内在自信的强调。

诗文及译文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诗文赏析

垂緌饮清露

“垂緌”指的是蝉头部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象征着高贵。

“饮清露”则表现了蝉的纯净和高洁,清露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纯净的象征。

流响出疏桐

“流响”形容蝉声连续不断,悦耳动听。

“出疏桐”则通过“疏”字突出了梧桐树的高挺清拔,蝉声从疏桐间传出,增添了一份清幽和高远的意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明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它居在高处,而非借助秋风的力量。

这里诗人以蝉自比,表达了自己相信只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无需依靠外力,就能声名远扬。

总结

《蝉》这首诗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和声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内在自信的强调。诗中“垂緌饮清露”和“流响出疏桐”分别描绘了蝉的高贵和清幽,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通过蝉声传得远的原因,象征着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内在品质的坚守。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