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概念和原理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系统。
网络拓扑结构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拓扑等。每种结构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例如,星型结构易于管理和监控,但对中心节点的依赖性强;总线型结构成本较低,但传输效率可能受到限制。
IP地址和子网掩码
IP地址如同每台设备在网络世界中的“身份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子网掩码则决定了网络的规模和划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和优化网络资源。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由语法、语义和时序组成,规定了信息的格式及收发规则。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协议(或五层协议)。
网络层次结构
网络层次结构常见的有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和TCP/IP四层模型(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与传输介质
物理层主要负责提供数据通路和传输数据,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缆和无线传输介质(如微波、卫星通信、红外线通信)。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要在不可靠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数据传输,其协议分为面向字符型和面向比特型。常见的差错控制方法有自动请求重发(ARQ)、前向纠错(FEC)和反馈检验等。
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包括网卡、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等,它们在网络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网络分类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按照网络使用者,可以分为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
网络性能指标
网络性能指标包括速率(bps)、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和往返时间(RTT)。
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和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