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初创期(1950-1970年)
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并引进苏联技术。1956年,计算机技术被列为《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4机,并在1959年国庆游行上亮相。
起步期(1970-1990年)
196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性能上比电子管计算机有了很大提升。
19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研制出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快速发展期(1990-2000年)
1980年代: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巨型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标志着中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产业化,1992年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
技术创新期(2000年至今)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
2013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454.5PFlops的浮点运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综上所述,我国计算机行业从初创到快速发展,再到技术创新,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