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涉及大学士张英与其邻居吴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张英当时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官邸与吴家为邻。吴家打算建新房,希望占用两家之间的空地作为通道,但张家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了争执,并闹到了县衙。由于两家都是当地的显贵望族,县官难以做出公正裁决。
在这种情况下,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希望他能够出面解决纠纷。张英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劝解,还传达了一种宽容和谦让的精神。张家人读后明白了张英的用意,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房基地。最终,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为“六尺巷”。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张英个人的宽容与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传统美德。张英的举动不仅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纠纷,更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激励着后人学会宽容与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