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施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配筋率
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
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配筋长度
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桩径大于600mm的摩擦型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4.0/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深度。
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2~3倍桩身直径。
专用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主筋和箍筋
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
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
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和理解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技术文件,明确工程要求和技术指标。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平整、清理工作,确保施工场地符合要求。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设置临时设施,包括施工用房、临时道路、水电供应等。
材料准备
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采购合格的材料,并进行检验和试验。
材料应妥善存放,防止污染、损坏和变质。
设备准备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配置足够的施工机械和检测设备,并进行检查和调试。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桩基施工
桩基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桩基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单位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
质量控制与验收
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打(压)入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桩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并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在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施工,并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