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菌鉴别染色方法,其原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差异。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
革兰氏阳性菌
细胞壁结构:较厚,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含有大量的磷壁酸。
染色过程:
初染:细菌细胞壁被结晶紫染色,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溶于水。
媒染:碘液进一步与结晶紫结合,形成更加牢固的复合物。
脱色:使用酒精等脱色剂,由于细胞壁脱水,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但复合物仍被细胞壁紧密吸附,因此细菌保持紫色。
复染:使用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阳性菌仍保持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结构:较薄,肽聚糖层少且交联度低,外膜含有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成分。
染色过程:
初染:细菌细胞壁被结晶紫染色,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媒染:碘液进一步与结晶紫结合,但由于外膜的存在,复合物不如阳性菌牢固。
脱色:使用酒精等脱色剂,外膜中的脂类物质被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细菌变为无色。
复染:使用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阴性菌被染成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主要取决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它们在染色过程中对染料的反应不同。通过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区分细菌的类别,对细菌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