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翻译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补充信息
发现与记录
发现者:我(柳宗元)
发现过程:跟随柳州太守发现
记录方式: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并将石渠的美景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
石渠的特点
地理位置: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
结构:包括便桥、石渠、石泓、小潭等
自然景观:幽静流淌的泉水、奇特形状的石头、茂密的植被、清澈的水质和丰富的鱼类
声音:泉水流淌声时大时小,风吹动树叶和岩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石渠作为一处自然奇观,记录了古代地理和人文景观
文化价值:石渠的美景被文人墨客记录和传颂,成为后人游览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信息来源于不同时间发布的文档,内容基本一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