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最早由王懿荣发现,并因其独特的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于2017年11月24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现与收藏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的有26700多片,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
文字特点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而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
内容与用途
甲骨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甲骨文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重要资料。
研究与影响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字的研究,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文字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
结语
甲骨文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之一,其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