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是 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450年左右,逝世于公元前375年左右,享年75岁。列子原籍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是华夏族的后裔,古帝王列山氏之后。他不仅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还是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列子的学说基于黄帝和老子,归同于老庄思想,并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在列子的思想体系中,他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万物皆由道所生,道是万物演化的根源。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急功近利,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列子还注重辩证思维,强调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列子的著作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列子》一书。该书分为八篇,包括《天瑞》、《黄帝》、《周穆王》等篇章,阐述了列子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阐释。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这些故事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他先后著书20篇,约十万多字,但现存的《列子》一书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列子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总的来说,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