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2025-02-13 15:34:45 单机游戏

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节日、节气、称谓、礼仪、官职、地理、宗法等。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节日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

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

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称谓

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伛偻、提携:伛偻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布衣:古代平民服装以麻布制成,因此用“布衣”借称平民百姓。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代指音乐。

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礼仪

谥号: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避讳: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古代皇帝死的讳称。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官职

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

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

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地理

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宿。

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