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性。以下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
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服从教师管理,不得顶撞教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听从他们的教导,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照顾生病期间的父母。
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不增加父母的负担,与家人和睦相处,不与家人争吵。
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
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