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思路与方法
确定研究区域水域敏感目标,划分待计算纳污能力的区间。
明确水质管理目标浓度Cs。
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确定计算水域内的衰减系数K和横向扩散系数Ey。
确定排污口污染带控制的长度和宽度。
确定设计水文条件,计算水域区间的平均流速v和水深h。
确定计算水域的背景浓度C0。
将上述计算得到的K、Ey、v、h结合目标水质浓度Cs和背景浓度C0,带入解析解公式后计算水域纳污能力M。
计算方法
数学模型计算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实测数据或调查统计数据,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污染负荷计算法: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计算参数的确定
参考《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 25173-2010等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项目当地的规范和标准。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和检验,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适用范围和基本程序
适用于河流、湖库等不同类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遵循基本程序和方法。
附录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 25173-2010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提供了相关计算方法和参数的详细说明。
以上为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主要规程和方法,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