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
早年经历
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四岁时曾侍奉生病的父亲朱标,昼夜不离,表现出极强的孝顺。
继位与改革
1398年,朱标去世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同年继位为帝,改元建文。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建文新政”,包括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等。
削藩与靖难之役
朱允炆在位期间,试图通过削藩政策削弱藩王势力,特别是针对燕王朱棣,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经过四年的激战,最终于1402年6月攻陷京师南京。
下落不明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存在多种说法。一说他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他在逃亡过程中被俘或被杀;另一说他在南京城破后出家为僧,下落不明。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朱允炆被追崇为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
总结
朱允炆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建文新政”,但最终在靖难之役后失踪。他的下落至今仍是历史之谜,但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