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时间:2025-02-12 23:57:22 单机游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

自由式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平等、民主的对话闲聊

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种平等、民主的对话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曾皙的朴素理想得到赞赏

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以及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像孔子一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