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工作程序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风险调查
对内调查危险源,包括危险物质(Q)和工艺特点(M),这两者决定了系统的危险性(P)。
对外调查周边环境敏感目标(E),以判定环境敏感程度。
风险潜势初判
根据第一步的调查结果,判定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不同的风险潜势对应不同的评价等级。
风险识别
识别内容包括风险源项、风险类型、可能扩散途径和可能影响后果。
风险事故情形分析
设定最大可信事故,并分析其风险源强、选择相应的模型和参数。
风险预测与评价
根据确定的模型与参数,进行风险预测,并评价是否可防控。
提出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根据风险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评价结论与建议
总结评价结果,形成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此外,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具体划分依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E)。
对于绩效评价,其工作流程通常包括:
前期工作
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内容、划清评价范围与职责、明确评价方向。
基本情况了解
了解评价对象的政策背景、梳理政策执行要点、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限与成果提交要求、确定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书面评审
评价团队对提供的材料或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得出初步评审结论。
评审内容
包括及时性、全面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等方面。
书面评审流程
材料收集、编制书面评审底稿等步骤。
实施阶段
根据评价等级要求,开展污染源调查与核实、选择预测模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补充监测、收集基础数据、确定预测内容与方案、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
环境监测计划制定
明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
绩效评价报告撰写
综合分析并形成最终结论,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这些步骤和流程旨在确保评价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