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器具文化之簋 簋的形状是怎样的

时间:2025-02-17 08:56:18 主机游戏

  导读:在古代的饮食器具中,你是否听过簋这个器具,这是从商代开始流行的,也是那个时候的礼器之一,那么你知道传统饮食器具文化之簋是用来干什么的吗?簋的形状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簋(guǐ,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也做礼器,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簋的形状

  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周礼·地官司徒·舍人》之注曰:“内圆外方,受斗二升者。”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

  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礼器之簋

  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祭祀时,以偶数量的簋与奇数量的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诗经·秦风·权舆》有“每食四簋”之诗句,《仪礼·公食大夫礼》也有“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的记载。

  民俗小百科:“九大簋”的由来

  所谓“九大簋”,意味着筵席极为丰富,需用九个大簋装放菜有食物。民国前后,最常见的“九大簋”有如下四种:

  喜酌:迎亲正日举办的筵席,每桌菜肴为九式(碗),号称“喜酌九大簋”。

  暖堂酌:是新婚夫妇交杯之宴,人称“高头五树四如意”,通称“暖堂九大簋”。

  开灯酒:又名“开灯实”,是生子后第二年挂灯之喜宴,每席菜有九碗,也称“开灯九大簋”。

  寿酌:乃庆贺寿诞之宴。“九”与“久”同音,取其“长长久久”之吉兆,每席菜肴亦有九品,谓之“寿酌九大簋”。

  上述几种传统礼俗,在广东仍有保留。广东人用九大簋待客,表达了主人待客之意诚,而客人本身也是够份量的人物。1986年10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粤,广东省政府盛宴款待。此筵席为“四菜一汤一点心”,连同饭、甜品、水果共计九个款式。四道大菜依序为“双龙戏珠”、“乳燕入竹林”、“锦绣石斑鱼”及“金皮乳猪”,接着上汤菜“凤凰八宝鼎”,然后是点心“月映仙兔”,饭用的是“清香荷叶饭”,饭后甜品为“林万寿果”,最后上的水果是“一帆风顺”。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饮食器具文化之簋,簋的形状是怎样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