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课本与大陆课本存在多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数量和篇目
台湾课本的课文数量相对较少。例如,台湾中低年级学童一学期一本课本,只有5-6篇课文,高年级也只有8篇左右。相比之下,大陆低年级学童每个学期要上15篇闽南语课文。
教材内容
台湾课本每篇课文都包含丰富的批注、课文要旨、背景介绍、词语练习等,且书中穿插着丰富的插图、迷宫、连连看等小游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大陆课本则可能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例如在唐诗的收录上,大陆教材中低年级教材收录了相当多的唐诗,而台湾教材的唐诗比例相当少,一般要到高年级的补充教材才有。
历史叙述
台湾和大陆在叙述中国史时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台湾对于农民起义的评价较为负面,而大陆则高唱凯歌。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则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
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台湾教科书在描述某些事件时使用的字数较少,如“中共在大陆的统治”一节中仅用了320个字,而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
教材结构
台湾教材的结构包括“编辑大意”“选文架构表”“目次”“课文”“自学选文”“常用词语汇整表”“图片来源”“自学选文——问题参考答案”等部分,而大陆教材则包括“编写、出版信息”“目录”“课文”“后记”等部分。
编写制度
台湾中学各科课本实行“统编制”,均由“国立编译馆”编辑。其历史课本一贯由该馆主编,下设各册编审委员会,依照国民中学或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编写。
大陆教材则可能由不同的出版社和编写团队负责,内容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政治和意识形态
台湾课本在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可能会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例如,过去台湾小学课本中对蒋介石的描述较为美化,而现在则回归理性,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台湾课本与大陆课本在课文数量、教材内容、历史叙述、教材结构、编写制度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岸在教育理念、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