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改房政策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住房分配不公、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以下是关于房改房政策的详细解读:
房改房的定义
房改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的已建公有住房。
房改房的购买方式
成本价购买:房屋所有权归职工个人所有。
标准价购买:职工拥有部分房屋所有权,一般在5年后归职工个人所有。
房改房的价格确定
房改房的价格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政府根据实现住房简单再生产和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住房供给体系的原则决定,以标准价或成本价出售。
房改房的销售对象
购买房改出售的住房的人只能是承住独用成套公有住房的居民和符合分配住房条件的职工。
房改房的产权
按标准价购买的住房,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按成本价补足房价款及利息后,住房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
房改房上市交易
房改房上市交易实行准入制度,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取得房地产产权证、已按标准价或成本价付清房款、已交纳应分摊共有建筑面积价款等。
房改房的政策依据
主要政策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的通知》等。
房改房的分类
房改房分为折价房及全价房两种。1981年第一次房改时,职工购房可选择以折价方式或以全价方式购买;1990年的第二次房改则不存在折价购买问题,均按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政策计收房款。
综上所述,房改房政策通过将城镇住房从单位分配转化为市场经济,解决了初次房改后遗留的问题,实现了住房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持续改善。房改房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住房商品化,也为城镇职工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