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堂(1899年3月16日-1951年2月5日),字瑶阶,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是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毕业于黄埔军校。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而闻名,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誉为“泰山军”的指挥官。
李玉堂在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毅然加入学生营,参加了讨袁战争。此后,他先后在晋军炮兵和黄埔军校等地任职,并因表现出色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李玉堂在淡水战斗中身先士卒,第一个爬上城楼插上了北伐军军旗,赢得了上级的认可和赞许。在北伐战争中,他屡立战功,职务不断擢升。
然而,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李玉堂多次失利,甚至有一次被红军消灭了三个团,因此被蒋介石撤职留任,军衔也从少将下调到中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玉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和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在武汉棺材山战斗中,他面对日本主力奋勇作战,两次血战30多日,赢得了“泰山军”的美誉。在长沙会战中,他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薛岳的得力助手。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他知耻而后勇,带领第10军拖住了敌军主力,为合围歼敌赢得了时间。此战之后,美英对中国战场恢复了信心,同时宣布废除之前对华的不平等条约。李玉堂也因此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升为第27集团军副司令。
在抗日战争中,李玉堂的表现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他的一生充满曲折和痛苦。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因得罪了国民党内位高权重的人,受到了针对,驻守山东时被调走了很多精锐部队,最终变成了一个空头司令。在多方努力下,他重新掌握了两个没什么战斗力装备又极差的安保部队,但最终在兖州失守中被俘。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被追认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