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雾的形成需要两个主要条件:
低层水汽充沛、空气湿度大:
这是形成团雾的基础条件,只有当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时,才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凝结成雾。
昼夜温差大且风小:
昼夜温差大使得贴近地面的空气容易冷却,而风小则减少了空气的流动,有利于水汽在局部区域内积聚和凝结。
团雾的形成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地面辐射冷却:在夜间,地面由于失去太阳的辐射加热,温度迅速下降,导致贴近地面的空气变冷。
饱和比湿下降:随着空气冷却,其饱和比湿(即空气在现有温度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下降,当空气中的水汽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雾。
局部微气候环境:在山区、郊区或乡村地带,由于地形和地表覆盖物的不同,昼夜温差通常较大,且风速较小,这些条件更有利于团雾的形成。
此外,团雾的形成还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天气状况:雨后一两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且天气晴好时,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更明显,容易形成团雾。
污染物颗粒:公路附近的污染物颗粒(如秋季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汽车尾气排放等)可以增加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可以作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促进团雾的形成。
团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点,常在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上出现,对交通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由于团雾的预测预报难度较大,车辆往往难以及时收到警示,容易驶入团雾区域,从而引发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