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6年起,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主要的扶贫成就: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25亿下降到2365万,减少了1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5%。
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贫困地区实现建制村村村通硬化路,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基本村村通宽带。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持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满足了群众最迫切的基本需求。到2005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自然村为单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的比例分别达到79%、95.8%、73.8%和87.6%;重点县70%的农户能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在干旱缺水的西部重点县,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比例达到38.7%。
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截至2005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4.7%,青壮年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重点县73.2%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74.6%的村有了合格的医生或卫生员。
教育和健康扶贫
教育扶贫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新建的学校在贫困地区拔地而起,优秀的教师奔赴偏远山区支教,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还能获得各种教育资助与补贴。
健康扶贫为贫困群众筑牢了生命健康防线。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大病救助、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让贫困患者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产业扶贫和就业帮扶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多元化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脱贫。
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中国的扶贫成就不仅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更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