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又称作狮舞、耍狮子,起源于中国,广泛流行于东亚和其他国家,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音乐、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由于舞狮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形式多样(比如分为了北狮和南狮),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为什么要舞狮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舞狮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兴起逐渐盛行于民间。在现存史料中,有关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写作“师子”,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动物。汉武帝通西域,与各国结邦,经过文化交流,“百兽之王”狮子遂通过“丝绸之路”踏入中国。
狮子并非是中国的“土著”,却可以与“龙”一样化为中国人心中的图腾,进入中国文化,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两汉之间,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喻佛为狮,狮子是王权象征和护法灵兽。释迦牟尼的称号众多,其中就有“人中狮子”等,佛所坐卧之处称“狮子座”“狮子床”,佛讲经为“狮子吼”;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坐骑也是狮子。这些象征为狮子增添了神圣、吉祥的意义,狮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和心目中的瑞兽了。
与狮子同时到来的还有“驯狮郎”,即带领狮子表演舞蹈的人,但此种惊险刺激的驯狮舞蹈,只局限于皇宫内苑中,平民百姓并无缘观看。于是,老百姓便根据书籍和传闻记载,运用艺术构思,进行塑造与装饰,制成假狮子。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狮头前额宽阔,有着噘起的鼻子和张开的大口,外形既威武又温顺,憨态可掬,充满了活力。老百姓在节日的时候,通过舞狮,以辟邪祟,迎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
到了唐代,舞狮已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称为“五方狮子舞”。《旧唐书》中详细记载了唐朝时的舞狮:“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人们用兽毛编织成狮子的模样,然后居于其中,模仿狮子的跳跃起伏表演。同时,还会有两个伶人“持绳秉拂”逗弄狮子。白居易的《西凉伎》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已经有了现代舞狮的样子。
宋代以后,舞狮更为普及。从宋代《百子嬉春图》中的舞狮情景来看,它与现代舞狮已非常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