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涉及到鼻腔上方的窦部(如额窦、蝶窦等)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使得声音具有明亮、集中和穿透力,尤其在唱高音时显得尤为重要。
头腔共鸣的生理结构
头腔包括鼻腔、额窦、蝶窦等固定不变的腔体,这些腔体位于头部上前方,体积小,位置高,容易产生高频泛音。
头腔共鸣的作用
头腔共鸣能够使声音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和金属感。它帮助将声区的声音统一到一个高位置上,使声音产生色彩和穿透力。
训练方法
打哈欠吸气状态:模仿打哈欠时的吸气状态,笑肌微提,嘴唇轻轻闭上,舌根放松,软腭上提,发出带“m”音的哼鸣声,音量不宜过大,并将声音延长哼唱。
气往额头方向冲:口自然闭上,牙齿微微松开,气往鼻子后面的前硬颚猛冲,同时用本嗓发出“哼”字,气从鼻腔往额头方向冲,眉心处可能会有振动。
假声练习:用假声“轰”字冲鼻腔和口腔各部位,每次把“轰”字拖三拍,以打开头腔共鸣。
哼鸣法:用“ㄇ”(M)音哼唱,轻闭嘴唇,体会共鸣位置,然后开口唱其他元音,保持共鸣位置不变。
注意事项
在练习头腔共鸣时,要保持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的协调运动。
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可以使歌声更加集中明亮。
头腔共鸣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体会,不能急于求成。
通过以上方法,歌唱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