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桃符。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邪避灾,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并悬挂于门旁。后来,画像逐渐演变为书写两位神灵的名字,这便是对联最早的雏形。桃符上的文字虽少,却蕴含着古人对平安祥和的祈愿,其文字虽少,却开启了对联文化的先河,让祈福辟邪的意愿与文字的对称之美初次结合,为后世对联的发展奠定了民俗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体裁蓬勃发展的滋养下,对联也不断吸收养分,茁壮成长。至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第一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它不仅具有桃符的新春祈福寓意,更在文字上展现出精巧的对仗与和谐的平仄,从民俗用品正式迈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与民俗融合的典范。
到了明清时期,对联达到鼎盛。上至宫廷府邸,下至市井街巷,处处可见对联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