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的设置规范要求如下:
留置宽度 :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应为700-1000mm,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接缝形式:
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钢筋处理
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的规定,也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断开,筏板基础底板及基础底板梁受力钢筋必须贯通,并宜采用焊接连接。
补浇时间
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
混凝土配制及强度
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级强度等级,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无收缩砼浇筑。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并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养护时间:
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
设置位置
后浇带宜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防水措施
后浇带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
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天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其他要求
后浇带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
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
这些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后浇带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因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导致的结构裂缝,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