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和局限性:
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试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
形而上学性:
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直观性:
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
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未能全面理解世界的本质。
尽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其局限性,但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并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尔的二元论。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但由于其局限性,未能完全揭示世界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