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放贷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民事责任
借款合同无效:根据《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5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职业放贷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通常会被认定为无效。
财产返还与补偿: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利息不受保护:职业放贷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高额利息不会得到支持,法院会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酌情确认资金占用利息。
行政责任
行政处罚:职业放贷行为属于无牌照经营特许经营业务的行为,可能会遭受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刑事责任
非法经营罪:根据《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如果职业放贷人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且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将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例如,个人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2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1000万元以上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违法发放贷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6条,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建议
职业放贷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的放贷资质,避免因违法行为而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同时,出借人应当注意审查借款人的资质和借款合同的合法性,以降低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