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如下称谓:
一岁以下
襁褓:指刚出生的婴儿。
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至三岁
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三至七八岁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头发自然下垂,称为“髫”。
四至六岁
童蒙:指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
七八岁
龆龀:指小孩子七八岁换牙的时期。
十三四岁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称谓。
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尚未达到壮年,因此称为“弱冠”。
三十岁
而立:指三十岁,意味着“立身、立志”。
四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意味着不再迷惑。
五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意味着知晓天命,即人生的重要阶段。
六十岁
花甲:古代六十年为一花甲,因此六十岁称为“花甲”或“花甲之年”。
七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出自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九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
百岁
期颐:指百岁老人,意味着长寿。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年龄阶段的细致划分,而且每个称谓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体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