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配置项的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需求项逐项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功能是否满足要求。测试用例应覆盖每一个软件功能,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和数据值的测试、各种数据类型和数据值的“最坏情况”测试、假想数据类型和数据值的测试、合法边界和非法边界值的测试等。此外,还需考虑软件功能对操作模式、运行环境、运行状态等的覆盖要求。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性能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测试内容包括程序计算的精确性、程序完成功能的时间、程序处理的数据量、程序各部分的协调性等。此外,还需测试软/硬件中因素是否限制了程序的性能。
外部接口测试
外部接口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配置项与外部系统或硬件的接口是否兼容,包括数据接口、硬件接口等。测试时应考虑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版本兼容性以及软件自身的向前和向后兼容性。
文档审查
文档审查主要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接口需求规格说明文档及用户使用手册进行审查,确保需求描述明确、无二义性,并且与软件配置项的功能实现一致。审查过程中可以使用文档审查单作为参照。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不运行代码的情况下,通过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控制流、数据流分析等技术对程序代码进行扫描,验证代码是否满足规范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指标。常用的静态分析工具有KlocWork和LDRA等。
内存使用缺陷测试
内存使用缺陷测试是对软件内存使用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内存泄漏、越界访问等缺陷。测试可以通过静态扫描代码或动态执行代码来完成,一般由测试工具如KlocWork等完成。
余量测试和边界测试
余量测试是验证软件在超出正常操作范围的情况下是否仍能正常工作。边界测试则是测试软件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行为,如输入数据的边界值等。
人机界面测试
人机界面测试是验证软件的用户界面是否友好、易用,是否支持用户的安装和使用,功能描述和使用步骤是否与软件实现一致。
安全性测试
安全性测试是验证软件的安全性,包括对软件的功能、接口、数据等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确保软件的安全性符合要求。
安装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
安装性测试是验证软件的安装过程是否顺利,是否支持不同的安装路径和配置选项。互操作性测试则是验证软件在不同的软件和硬件配置中的运行情况。
在进行配置项测试时,建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 制定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和范围。
2. 设计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
3. 执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缺陷跟踪和管理。
4. 进行回归测试,确保软件在变更后仍能满足需求。
5. 编写测试报告,对测试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测试,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