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软件质量通常涉及多个方面和指标,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度量方法和标准:
缺陷密度
定义:缺陷密度是衡量软件大小(通常以代码行或功能点衡量)相对于缺陷或漏洞数量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缺陷数除以软件的大小(如千行代码)。
工具:Jira、Bugzilla等。
参考标准:
平均:每个KLOC有5-10个缺陷。
良好:每KLOC有1-5个缺陷。
同类最佳:每KLOC缺陷少于0.85个。
平均分辨时间(MTTR)
定义:MTTR衡量解决错误或问题的平均时间。
计算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所花费的总时间除以问题数。
工具:Jira、ServiceNow等。
参考标准:
平均:几天。
良好:1-2天。
最佳:少于24小时。
功能性
功能完整性:软件应具备预期设计的所有功能,满足用户在相应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功能准确性:各个功能要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其预定目标。
可靠性
稳定性:在正常使用条件及一定的负载压力下,软件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
容错能力:当用户进行错误操作或遇到异常输入、外部干扰等情况时,软件应能合理提示错误信息,引导用户纠正操作或自行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易用性
操作便捷性:软件界面设计要简洁直观,功能按钮、菜单选项等布局合理,方便用户快速上手操作。
用户引导:对于新用户或初次使用某些功能的用户,软件应提供清晰易懂的引导提示。
性能效率
软件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理,占用较少资源。
代码质量
代码复杂度:代码结构应清晰易懂,易于修改和维护。
代码覆盖率:通过测试用例验证代码的执行情况,确保关键功能得到充分测试。
ISO/IEC 9126-1991标准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该标准由三层组成,包括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涵盖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
持续改进
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不断优化和改进软件质量的度量和评估方法,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建议
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收集和分析软件质量数据。
多维度评估:综合考虑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等多个维度,确保软件质量全面达标。
持续监控:通过持续监控缺陷密度、MTTR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改进软件中的问题。
用户反馈:重视用户反馈,将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以上方法和标准,可以全面、客观地度量软件质量,确保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