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方,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它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展示了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
吴哥窟由12世纪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发起建设,希望这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能成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整个建筑群耗时三十多年才完工,是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
吴哥窟的造型已经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向吴哥窟西门、东门。吴哥窟的浮雕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吴哥窟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一百多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
建议游玩时长为半天,最佳游玩季节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6月到10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