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是中国旧省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河北省。在封建时代,直隶通常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即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区域。
详细来说:
宋朝:
直隶的概念最早见于宋朝,指的是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州和县。
明朝: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称直接隶属于北京的区域为北直隶,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大部,以及山东、河南的小部分地区;称直接隶属于南京的区域为南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清朝:
清初,北直隶改称直隶省,省会为保定。1928年,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作为河北省省会。
因此,直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更,但最终在1928年演变为现今的河北省。